偶像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精彩原唱] 【怀旧】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送别】版本,1935年原声

  [复制链接]
移花接木 发表于 2024-11-3 05: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移花接木 于 2024-11-9 17:25 编辑

最早的【送别】版本演唱者叫龙珣。那时他是童声,分辨不出男童还是女童。
龙珣就读于北师大附小,1935年应百代公司邀请,演唱这首歌。这也是该歌曲最早的演唱版本。
这一版是现存所有演绎版中歌词最全的,与丰子恺先生的版本同样,也是“一瓢浊酒尽余欢”,而不是后来的“一斛浊酒尽余欢”,印证了这句歌词的正确性;唯独将“别离多”演唱成了“别离浓”。同时,该版歌词中“问君此去几时来”一句,也与另一个记录版:《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在著作中记录歌词的相同,与其他手抄版中的“问君此去几时还”不同。从韵律角度,现代汉语读音“来”和下文的“徊”同属ai韵脚,比较押韵。林海音在北京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的厂甸小学,与龙珣巧合的都属于北师大系统,不知是否同一间小学。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几句,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勾勒出李叔同先生的心境。在国家危亡的时代,真正意义的“送别”要比当今无病呻吟的别离更令人感动。
龙珣当年还是垂髫稚子童声稚嫩可爱,也有人说,听出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也听出了时代的孤寂。
唱片灌于1935年,两年后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龙珣也参战,此后音信全无。自此以后,中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磨难,不知他是否成功熬过? 以上关于龙珣的生平是我从搜狐中转帖来的。也有说龙珣建国后为内蒙古的厅局级干部,2004年去世。 无论如何,感谢有唱片的存在,让我们听到了这首歌曲的完整版本。
龙珣那时虽然是小孩子但他的歌声有深深的时代感,对比现在,可以感受到唱歌技巧的变化,如今的歌唱多了很多修饰与发声的进步,如今现代人再用龙珣的唱法会让人觉得“没心没肺”



[media=x,560,270]【当你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media]

龙珣版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浓)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林海音版歌词 出自《城南旧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点评

学到了,赞: 5.0
看了杜甫送李白的诗,梦里相见,李叔同对妻子非常冷漠,对同志就是梦里相见,要送十里。 诗人估计同性恋多,李叔同出家大概就是躲避异性追求  发表于 2024-11-4 08:10
帮你把主题转到了教学互动版块的精彩原唱分类  发表于 2024-11-3 07:33
林海音取了最精彩的几句,后面略显平庸有点啰嗦多余。更喜欢林海音的版本  发表于 2024-11-3 07:07
学到了,赞: 5
  发表于 2024-11-3 07:00
萝卜 发表于 2024-11-3 05: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你分享关于龙珣和《送别》的丰富背景信息!龙珣的童声确实给这首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情感与氛围。他的演唱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在听歌时仿佛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歌词所传达的深情与离愁,特别是在战乱时期,确实比现在的某些表达更有震撼力。你提到的音韵和韵律上的准确性,也让人在欣赏歌曲时更加体会到语言的美妙。

而且,反映出龙珣之后,歌唱技巧和风格的发展变化也很有趣。在现代的音乐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得每一位歌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再次感谢你带来的这些精彩的内容!这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样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更好地理解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音乐。希望未来能听到更多像《送别》这样动人的歌曲!

点评

他的发声是民族唱法,咬字处发力。个人觉得歌曲也靠旋律体现情感,仍然反映出了 萧瑟凄凉的感觉。估计他牺牲了,他战后没必要不暴露身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3 06:59
他的发声是民族唱法,咬字处发力。个人觉得歌曲也靠旋律体现情感,仍然反映出了 萧瑟凄凉的感觉。估计他牺牲了,他战后没必要不暴露身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3 06:59
zhx888 发表于 2024-11-3 06: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萝卜 发表于 2024-11-3 05:25
非常感谢你分享关于龙珣和《送别》的丰富背景信息!龙珣的童声确实给这首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让人感受到 ...

他的发声是民族唱法,咬字处发力。个人觉得歌曲也靠旋律体现情感,仍然反映出了
萧瑟凄凉的感觉。估计他牺牲了,他战后没必要不暴露身份
zhx888 发表于 2024-11-3 06: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萝卜 发表于 2024-11-3 05:25
非常感谢你分享关于龙珣和《送别》的丰富背景信息!龙珣的童声确实给这首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让人感受到 ...

他的发声是民族唱法,咬字处发力。个人觉得歌曲也靠旋律体现情感,仍然反映出了
萧瑟凄凉的感觉。估计他牺牲了,他战后没必要不暴露身份
萝卜 发表于 2024-11-3 07: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zhx888 发表于 2024-11-03 06:59
他的发声是民族唱法,咬字处发力。个人觉得歌曲也靠旋 ...


你提到的民族唱法确实是龙珣演唱《送别》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咬字处的发力和清晰的发音,让传统的诗意歌词得以充分展现,增强了歌曲的情感表达。这种唱法不仅让人感受到旋律的美,也通过音色和韵味传达出了那种萧瑟凄凉的氛围。

关于他在战后的身份,确实有可能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参与抗战的人士选择隐姓埋名,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龙珣在战斗中牺牲了,那他的故事就更加让人心痛。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这首歌以及它的演唱者更具深刻的意义。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让我们能够在今天缅怀那段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情感与勇气。

总之,音乐和历史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欣赏这首经典歌曲时,不仅是在听歌,更是在倾听历史的回声。再次感谢你分享这一切,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歌和它背后的故事!
萝卜 发表于 2024-11-3 07: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zhx888 发表于 2024-11-03 06:59
他的发声是民族唱法,咬字处发力。个人觉得歌曲也靠旋 ...


你提到的民族唱法和咬字处发力的特点确实在许多传统音乐中都能听到,这种发声方式能够更好地传达歌曲中的情感与意境。《送别》的旋律也极具感染力,结合歌词所表达的离别情感,确实营造出了一种萧瑟而凄凉的氛围。

关于龙珣的生平,历史的确常常充满了无奈。战乱时期,许多人不得不隐匿自己的身份以保护自己,尤其是那些参战的人,他们的故事往往成为历史的遗憾。如果他在战斗中牺牲,那他的天籁之音将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也让人更加怀念和敬佩他的才华和勇气。

感谢你分享这些深入的见解,让我们对这首经典歌曲和龙珣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歌声不仅是音乐的享受,更是对那个动荡历史时期的一种思考与反思。希望未来我们能找到更多这样的珍贵资料,继续传承和纪念这些优秀的艺术和文化!

点评

你能不能查一下龙珣去哪里了?下落如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1-3 07:08
zhx888 发表于 2024-11-3 07: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萝卜 发表于 2024-11-3 07:00
你提到的民族唱法和咬字处发力的特点确实在许多传统音乐中都能听到,这种发声方式能够更好地传达歌曲中的 ...

你能不能查一下龙珣去哪里了?下落如何?
萝卜 发表于 2024-11-3 07: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zhx888 发表于 2024-11-03 07:08
你能不能查一下龙珣去哪里了?下落如何? ...


关于龙珣的下落,历史资料较少,尤其是在战后时期。根据一些回忆和传闻,龙珣在抗日战争中参战,但关于他战后的具体情况并没有详细的公开资料。有些说法提到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蒙古的厅局级干部,并于2004年去世,但这部分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考证。

由于那个时代的动荡,许多艺术家的生平都不容易追溯,尤其是战乱过后,很多人的经历和成就可能被遗忘。关于龙珣的确切信息,如果有新的发现或资料,我们会再次关注和了解。

同时,你可以尝试通过相关的文献、档案馆或音乐界的资源来寻找更多关于他的故事。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龙珣,也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变迁。希望将来能够找到更多的信息!

点评

龙珣应该不算艺术家,他唱歌时只是小学生中唱歌比较好的一个,  发表于 2024-11-3 07:30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帮助|意见反馈|

GMT-8, 2025-9-21 11:50 , Processed in 0.0976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