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加逸事
深夜的列治文医院,灯光清冷,空气中却透着一种温柔的秩序。我坐在急诊大厅的长椅上,看着电子屏幕上缓缓跳动的号码。身边是一位低声喘息的老人,还有抱着孩子、满眼不安的母亲。来温哥华十多年了,身上大病小病没少过,也因此和这里的医疗体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一夜,我胃痛得厉害,连着发烧不退。女儿执意送我来看急诊。和国内不同,这里没有所谓的“绿色通道”,也没有“熟人”可找。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张张平凡的脸:年长的,年幼的,亚洲人、白人、黑人——每一个人都在安静等待,没有插队,也没有抱怨。在这个不快却公平的系统里,每个人都耐心地等候属于自己的一份关照。
这就是加拿大的医疗:免费,公平,但缓慢。
常听人说:“加拿大看病不花钱,就是太慢。”这话不无道理。我也曾焦急,也曾抱怨,坐在急诊长椅上翻来覆去地想:“还要等多久?”但渐渐地,我明白了,加拿大急诊不是“先来先看”,而是“病重者优先”。
护士会在你挂号之后先进行病情分级,这叫“五级分诊制度”。简单来说:
1级:立即抢救(如车祸重伤、心跳骤停),立刻处理;
2级:高度紧急(如中风、大出血),几十分钟内处理;
3级:中度紧急(如高烧、高血压急症),可等待一小时左右;
4级:轻症(如腹痛、普通发烧),可能等待几个小时;
5级:最轻微(如小感冒、续药),可能建议回家,或等待更久。
换句话说,一个比你晚到但病情更重的人,会优先被接诊。这种排序方式看似冷漠,实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用有限的资源,先救最需要救的人。
公平,是这个系统的底色;慢,是它不得不承受的代价。
现在,我已养成习惯:出发去医院前,先打开网站 edwaittimes.ca,查看各大医院的实时等候时间。比如:
温哥华总医院:医生接诊平均等待约 4小时40分;
列治文医院:医生接诊平均等待约 5小时10分。
网站每十分钟更新一次,数据清晰透明。如果不是紧急情况,我会先查一查排队情况,再决定去哪家医院,或是否先联系家庭医生,甚至考虑去“UPCC”(综合初级护理中心)——这是急诊之外的另一条就医途径,适合不那么危急但也不能拖延的病情,等候时间也较短。
那天凌晨一点,我终于从急诊室出来。外面下着小雨,护士送我到门口,轻声说:“Take care, Mr. Fu.”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医院不再是冰冷的空间,而是一处静静守护人们生命尊严的地方。它或许不快,却足够温柔。
在温哥华,我接触过三位讲国语的家庭医生:王医生名气很大,缪医生年轻认真,现在的冯医生,细致耐心,尤其让我安心。
在加拿大,家庭医生不仅是看病开药的人,更像一位守门人。他们是医疗体系的核心,负责基础诊疗、慢病管理、疫苗接种、体检评估,甚至初步的心理支持和专科转诊。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你的病史、生活背景与家庭状况,能提供个性化的、长期的健康建议。
找家庭医生看病,需要提前预约。但哪怕诊所很忙,他们也尽量按时接诊。如果实在延误,前台或护士也会主动道歉:“医生正在处理急诊,谢谢您的耐心等候。”
因为他们的收入来自政府,不靠多开药、多查体赚钱,所以他们不会推销医疗,而是更关注你的长期健康。这种中立、克制、尊重患者的态度,让人踏实。
当然,加拿大的家庭医生也不完美。有时预约排得很远,有时难以及时见上面。但总体而言,他们认真、温和,值得信任。在这个讲秩序、重公平的社会里,他们是最贴近人心的那一层守护。
在这里:
轻症不给抗生素,而是建议多喝水、多休息;
心理问题不急着吃药,而是安排辅导与支持;
慢性病治疗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而不仅靠药物维持。
在一些国内人看来,这种节奏未免太拖拉。但在加拿大,它被视作科学与人性的平衡,是一种更“温和”的医学哲学。
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同的社会选择。中国医疗重速度与效率,加拿大医疗重公平与人本。一个追求快速应对,一个主张稳定安心。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是一种“宁慢勿乱、宁稳勿急”的风格。它无法满足“马上见医生”的期待,却努力保障每个人在需要时得到应有的照顾。
对我们这些新移民而言,这个体系有时令人焦急,有时令人安心。我们需要慢慢适应:提前预约,重视预防,理解规则,保有耐心。
我想说的是:
你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 就要学会等待—— 不是等奇迹,而是等秩序; 不是等优待,而是等轮到你, 也等那份被公平善待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