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对宝黛的评论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 作者:张黎明
第五回有关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分别概括地表现 出俩人最突出的特点: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作者一方面将黛玉设定为“才”的典型,另一方面 又将宝钗设定为“德”的模范,俩人各领风骚、相映成趣, 反映了女性美的两种极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并不要求女子读书识字, 具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才能,只要求她们尊崇“三从 四德”,甚至还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第四十二回, 宝钗给黛玉说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话,其中便有她对于 读书、德行的理解: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 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第六十四回,当听到宝玉表示要把姊妹们的诗写在 扇面上时,宝钗便说: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有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 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 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宝钗本身有诗才,并且也常常在诗社活动中写诗, 但她受封建礼教浸润实在太深,认为赋诗填词“不过 是闺中游戏”,因而她才会有这样一番见解。
但黛玉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她内心并没有 宝钗恪守的那些陈腐的戒律,相反,她倒是具有与 宝钗完全不同的读书观。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 而且还帮助香菱这样的女子去学诗。香菱与宝钗是 一家人,按说求宝钗教她写诗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但宝钗是不主张女子读书学诗的,还讥讽香菱学诗 是“得陇望蜀”“定要疯了”,“越发弄成个呆子了”。于 是香菱只好舍近求远,去拜黛玉为师。黛玉不愧是 一位好老师,她不仅不厌其烦地教香菱如何写诗, 还引导她去揣摩王维、李白等大家的诗作,完全 算得上是“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师。 由于具有杰出的艺术禀赋,又由于对人生具有诗意 的追求,因而在黛玉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绝不是 宝钗所说的“针黹纺织事”,而是充分展现诗歌的才 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性灵。因而黛玉生活中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便是作诗,她最喜爱的活动是与姐妹们 起诗社吟诗,每次赋诗应对她都是全力以赴,只有 在这样的活动中她才会个性舒展、大放光彩。而且, 与别人作诗常常苦思冥想、文笔生涩不同,她才 华横溢、文思泉涌,艺术禀赋出类拔萃,作起诗来 总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非常富有潇洒飘逸的诗 人气质。她不仅会作诗,还会论诗、评诗,其感悟 和见解往往要比别人高出一筹。她教香菱学诗时曾 经说过: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可见黛玉对作诗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具有 相当高的鉴赏能力,她的创作水平总体上高过其他人。 黛玉同宝钗的人生观、价值观明显不同,这从她们 的创作态度上便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黛玉将写诗当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她参加诗社活动的目的就 是为了大展其才,即使诗社不活动,她在日常生活 中也经常写诗,作诗几乎成为她每天的功课。她把 写诗当成抒发情感、宣泄苦闷的一种手段,因而她 的诗词里不仅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同时也有对人生 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叩问,诗词与她的生命似乎融 为一体。而宝钗只是把诗词作为生活的点缀,她平 时并没有专门的创作,只在诗社活动时才按既定要 求去写诗,写诗只是她融入群体的方式而已,与她 的精神追求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黛玉把作诗看为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她是 书中写诗最积极、最勤奋的人。有研究者曾经做过 统计,黛玉是书中作诗数量最多的人,共作过25 首诗,256句,1659个字;同时也是采用诗歌体裁 最多的人,共用了8种体裁,五绝、七绝、五律、 七律、歌行、词等,在多次竞赛评比中胜出,可以 说是大观园名副其实的“著名诗人”。而宝钗呢,只 作过9首诗,444个字,所用体裁只有4种,数量、 体裁都远远逊于黛玉。从质量上来讲,宝钗个别的 作品如《螃蟹诗》,应该写得很不错,但从整体上 看,还是黛玉的佳作比较多,《秋窗风雨夕》 《葬花词》《桃花行》都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正是由于把作诗以及诗意人生作为最重要的追求, 因而黛玉从来没有追求过吃穿用度上的奢侈,却 常常把在作诗竞赛中拔得头筹作为目标。第十八 回,写元春省亲命姊妹们题咏,众姊妹的诗呈上去, 贵妃对黛玉、宝钗的诗大加赞赏: “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按说黛玉得到了表扬,也就大喜过望了,谁知她 早已“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料元春 只让姑娘们每人作一首,而宝玉“独作四律”, 于是“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正郁闷时, 忽然看到宝玉正在为四首诗“大费神思”,于是突 发奇想,迅速代宝玉作了一首,结果又得到了元 妃的赞赏。可以说,黛玉在这次活动中,以诗才 不仅取得了贵妃的赞扬,同时也得到了自我肯定。 黛玉具有出类拔萃的诗才,但在传统与习俗所 要求的那些方面有较大欠缺,势必为封建礼教 以及贾府的家长们所不容。但《红楼梦》的作者 无疑是肯定和赞美黛玉的才气的,认为这也是 他心中女性美的一种极致,所以才会将以“才” 著称的黛玉,与以“德”显耀的宝钗并列设计为 女性美的代表。
宝钗虽然也很有诗才,并且才气与黛玉不相 上下,但宝钗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有德”的 古训,因而她把“德”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 黛玉和宝钗都算得上是博览群书,但俩人 的目的却有所不同。黛玉读书是为了满足文学 艺术方面的兴趣,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于是 她醉心于《西厢记》《牡丹亭》这样浪漫的 传奇故事。宝钗虽然是大观园女子中最有学 问的一位,但她读书时严格遵守礼教的约束, 对读书、写诗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不 像黛玉读书是为了陶冶性情,满足精神上的 追求和愉悦。第四回写道: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 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 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 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她之所以博学多才,并非是由于刻苦读书, 而是因为自小天分很高,不经意间就掌握了 那么多的知识和学问。她后来之所以不再以 读书为要,“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除了“好 为母亲分忧解劳”的实际考虑之外,其实也是 自觉地践行礼教的规定,将立“德”当成了人生 最高的目标。 按照儒家的观点,“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内容, 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很多时候,人们 把“德”看得比“才”更重要,甚至还认为,一个 人宁可无“才”,但千万不能无“德”。有了这样 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宝钗轻“才”重“德”,将 “德”当作自己人生最大的追求,也就没有什么 奇怪的了。因而在大观园诸闺阁中,她由于知 书识礼、时时谦让,为人和善、举止得体, 特别是善于替人着想、帮人解困,因而便十分 招人怜爱,是贾府中最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人。 由于将践行传统美德作为人生的方向,宝钗也 就在物质生活方面没有过高的欲望,一心追求 清心寡欲、质朴恬淡的生活情趣。按说出身于 富商之家,有条件穿金戴银或讲究享受,但 她却不仅常常穿着半旧的衣服,而且住的房子 也是“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衾褥也 十分朴素”,其素朴节俭的心迹可见一斑。 宝钗的“德”表现在多个方面,儒家倡导的“温良 恭俭让”这五种传统美德,应该说宝钗都能占 得住,并且在她身上均有十分突出的表现,这 里只就“孝”的方面略作评述。 大观园的姑娘们,大多数都是不参与家务的, 黛玉专注于作诗和谈恋爱,迎春几乎什么心也 不操,探春虽然临时管过家,湘云也还要做许 多针线活,但是以上数人所做的工作或肩负的 责任,加起来也没有宝钗所承担的多。宝钗父 亲早逝,哥哥又不成器,于是家里的大事、难 事都要靠母亲张罗,但薛姨妈又缺乏统筹的能 力,因而作为女儿的宝钗,在帮助母亲料理家 务方面,比作为男儿的哥哥还要强。 但宝钗对母亲的“孝”,不仅仅体现在为薛姨妈 分忧解愁,还突出体现在对待自己的婚姻这 一事上。一些评论家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批 评宝钗不像黛玉那样敢于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 由,孰不知,黛玉这样的女子在当时是作为叛 逆者的面目出现的,而大多数人尤其是封建 大家庭中的贵族女子,普遍的做法都是顺应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因而宝钗虽然内心对 母亲安排的婚姻并不满意,但是她从封建孝道 观念出发,却完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我们尽 可以批评宝钗甘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但她 在“孝”的问题上却是无可挑剔的。 就是这样一个颇通人情世故的大家闺秀,待人 接物无不符合大家的心意,任何事情都处理得 有条有理,有时宁可受点委屈也要把事情考虑 周全,上至贾母、下至丫鬟都能交口称赞,这 样的女子难道不是世所罕见吗?因而作者将她 塑造成一个与黛玉相映成趣的人物,同样值得 读者为之倾倒。宝钗不仅严格地遵从了封建礼 教的道德规范,非常符合世俗礼仪的客观需要, 同时也完美地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 求,因而她才能够成为女性美的另一种极致, 与黛玉并蒂花开、各领风骚。 常常被一些研究者用来指责宝钗德行上有很大 缺陷的事例,主要有下列两件。
第一件是第二十七回,宝钗在滴翠亭,无意间 听到小红与坠儿关于贾芸的私房话之后,喊出 了黛玉的外号。 不少红学家认为,宝钗在此陷害黛玉,反映出 她阴险奸诈、包藏祸心。比如,李希凡先生认 为: (宝钗)明知觉察了别人的隐私,会招人嫉恨, 不啻“惹祸上身”,却用“金蝉脱壳”之计嫁“祸”给 了林黛玉。像她这等平时心思细密、行为稳妥 之人,总是难逃损人利己之嫌吧!而且,果然 惹得小红犯了疑忌,宝姑娘却因施了这急中生 智的巧计,洋洋自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只好 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 李希凡,《“可叹停机德”——薛宝钗论》, 《红楼梦学刊》,2005年02期,第215页。 马瑞芳先生大致也是持这种看法,她在《马瑞 芳趣话〈红楼梦〉》一书中说,当小红、坠儿 发现谈话被人听到时: (宝钗)本能地选择林黛玉做替罪羊……薛 宝钗下意识中,对林黛玉有对立情绪,需要 伤害什么人时,林黛玉成了首选。 马瑞芳,《马瑞芳趣话〈红楼梦〉》,上海 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宝钗究竟是不是嫁祸于人呢?我们还是从文本 出发作以分析。宝钗为什么会在滴翠亭听到小 红与坠儿的谈话?原来她是与姊妹们在园中玩 耍,发现其中少了黛玉,于是自告奋勇地去找 黛玉,半道上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她觉得不 方便而退回来,又让两只大如团扇的蝴蝶给引 到滴翠亭的。当时小红和坠儿在亭子里说话, 她无意中听到她们说的是男女交往的事,“心中 吃惊”,想着如此隐秘的事自然是不能让人知 道的。如果小红知道自己的秘密泄露了: “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 还没趣。” 于是那一瞬间宝钗能想到的,便是立即“金蝉脱 壳”。于是她嘴里喊着黛玉的外号,装作与黛玉 捉迷藏的样子,为了装得像一些,还故意到亭 子里看了看。宝钗之前就是来找黛玉去玩的, 所以她在此喊出黛玉的外号,是再也自然不过的 事,喊别人的名字反而与情理相悖。她是一个 恪守封建道德的人,岂有随意陷害别人之意, 况且当时情况十分突然,如何能容她去精心谋 划害人之事。再说了,这事也怨不得宝钗, 她是无意中听到的,发现自己听了不该听的 悄悄话之后,采用“金蝉脱壳”的计策,不过是 为了避免双方的尴尬,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 目的。
第二件是第三十二回,金钏投井自尽后,宝 钗对王夫人的一番劝慰。 不少研究者认为,宝钗安慰王夫人的话,反映 出她对小丫鬟的生命十分漠视,明明是王夫 人害死了金钏,她还为其所犯的罪责掩饰, 可见宝钗是多么冷酷无情。 其实,我们从文本出发,心平气和地分析一下, 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宝钗去劝解王夫人, 她当时是并不知道金钏的真实死因的,当她 询问金钏投井的原因时,王夫人的回答是: “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 他几下,撵了他下去。” 王夫人的话究竟是真是假,宝钗自然是不能去 怀疑的,她来王夫人处的目的不是判案子,也 不是要为金钏主持公道,而是为了安慰姨娘, 减轻她对自己的自责。所以她才会以推测的 口气说,金钏大约是自己“失了脚掉下去的”。 但这段话不仅仅是安慰王夫人,同时也表明了 宝钗对金钏投井一事的看法。想想看,金钏投 井难道只是王夫人的过错吗?金钏自己是不 是也有一份责任呢?就算王夫人无情无义, 决心要撵金钏出去,金钏也不应该以死来做 最后的抗争啊!宝钗评价金钏是个“糊涂人” 也并没有全说错。 宝钗是否真的就对金钏冷酷无情呢?也不是。 她对王夫人所说的“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 送他”,不但不应该看为是对死者的漠视, 反而可以理解为,她其实是在为金钏争取利益。 人死不可复活,宝钗唯一能给金钏的一点补救, 也只能是建议王夫人多给点丧葬费。后面王夫 人提出想给金钏做妆裹衣服,但没有现成的, 宝钗不怕忌讳,主动拿出自己的两件新衣服, 这说明她对金钏还是给予了一定的同情。
总之,如果要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当中评 出一名道德模范,那这份殊荣肯定非宝钗莫属, 还有谁能在待人接物方面比她做得更好呢! 周汝昌先生在其著作《红楼夺目红》中这样评 价宝钗: 她为人处世,样样令人钦服,和平厚道,大方 正派,关爱别人,体贴尊长,还加上学识过人, 才貌兼美。综而计之,大观园中,难以伦比。 ……她善于做人,处事讨人喜欢,博人好评。 她喜欢“规劝”别人,怜惜别人。她机警,避嫌 自保,她不怨天尤人,没有什么牢骚恼恨。 ……世上这样的人不多。焉能再作苛求,更责 其“备”? 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2-103页。不光贾府中的人们普遍 认为她是一个完美的人,《红楼梦》的作者自 然也是将她作为一种女性美的代表来全力塑造 的,她的“德”之美与黛玉的“才”之美,交相辉映, 构成《红楼梦》一书中青春女性之美的两种 极致。当然,说宝钗在“德”的方面十分突出 耀眼,也只是相对其他人而言的,并不意味着 她的所有言行就都符合“德”的规范,在任何方面 都无可挑剔,她其实也是有不少缺点的,只不过 我们不必对她求全责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