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歌唱我们在追求好声音的同时,往往总是只注重于气息的运用和高位置共鸣的获得。而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歌唱的口型问题。 学习声乐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口中差一线,声音差一片”这个道理。可想而知,口型的正确与否对于歌唱来说是多么的的重要。 在歌唱时嘴要张开,上下牙齿之间开度最少是一指。嘴角略微上提,保持微笑状态。这样能使软腭适当的拱起,使口腔内有一定的空间。 同时也能使硬腭和喉咙处于放松的状态。使咽腔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使颌关节打开至合适的位置,形成适合歌唱的状态。 上唇应展开,露出上齿的三分之一,最多不能超过三分之二,好像一边多了一个“虎牙”,将上唇支了起来。只要能看到下齿的一条白线就可以了。 下齿尽量不要露出太多。下齿如过分外露,自然会造成下巴的紧张和僵硬。就有可能造成压喉的情况发生。 为了加强口型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而又正确的歌唱习惯,我们在演唱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口型运用三原则: 一,嘴巴不宜张的过大或过小 首先演唱时嘴巴不宜张得过大,就和平时的说话差不多就可以。要很自然,不能造作。但是口型要比平时的说话稍微开一些,要竖和圆。 如果嘴张的过大,容易造成下巴和喉咙肌肉不必要的紧张,影响声音的传递。相反,口腔空间小一些,反而可迫使鼻咽腔,喉咽腔更好的打开,能将声音送入高位置。 当然如果嘴巴开得太小的话,就会使腔体造成不通,使声音憋在喉咙,影响声音的通道传输,甚至会出现吐字不清晰的情况。 二,演唱时嘴唇要有力量 歌唱和发声时应该感觉有两张嘴,前面的嘴是管咬字和吐字的,而后面的嘴是母音共鸣和发声的。与声音关系最密切的,恰恰就是我们后面的嘴。 事实上就是我们的咽腔,这才是调节共鸣的。要使口腔内的空间尽量开大些,有助于声音通道的贯通,有助于获得通、圆、竖的声音。 不管是在发声时还是歌唱时,要在同一位置将声音一一送出。嘴型的变化不宜过大,只是舌位有稍微的变化而已,就可以轻松唱出清晰的母音或是文字。演唱时嘴唇要用力主动去咬字。不能太松懈。 三,上口盖要十分积极地打开 在咬字和吐字时,口腔各部位要灵活果断,字头要有力,字腹嘴型要立即松开,否则就会出现吐字不清的问题。 歌唱要自始至终带着微笑的状态,两边的颧肌往上提,上口盖自然向上打开,有助于声音的明亮和积极,更有助于高音的获得。尽量保持上牙齿的外露。 歌唱和发声时,字和声音不能咬在嘴唇处直接从口腔推出,而是要放在咽腔内,在大牙的尽头。 将声音串成一条线,吸入我们的脑后方,感觉像是飞出了头顶一样。利用气息的流动吸开并保持腔体的始终打开。 口型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声音的走向和质量以及演唱时的吐字是否清晰。所以我们只有掌握了口型的正确运用,才能获得声音和位置的统一和平衡。才能真正获得“字正腔圆”的好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