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好人设 真的可以“重启人生” 所谓的“人设”,其实就是个体为自己设定的一种形象或角色,一旦确立,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和导向。 简单来说,就是假装自己是某种角色、某种状态,能做成某事。 它可以是事业中的“职场精英”、社交中的“高情商代表”,或是生活中的“自律达人”等。 前面也提到,立人设是一种“认知重构”的过程,因为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行为模式甚至是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义和调整。 当你时刻记住自己的“人设”,就会产生一种“自驱力”不断提醒自己,行为规范要符合当下的人设。 同事小静因为夏天快到了,再加上体检结果不是很理想,想要健身、养生,却迟迟没有行动。 在了解到“立人设”这个方法后,她前段时间给自己立了“自律美女博主“的人设,想象自己最后成功逆袭的样子,于是她充满了动力: 每天下班后坚持去健身房打卡,并拍视频记录过程及每天的身形变化; 周末在家也不点外卖、不吃乱七八糟的食物,主动学会了自己做饭,吃得很健康; 闲暇时间也没有沉迷刷短视频,而是看书、看纪录片、养植物; 拒绝了很多无效社交,更喜欢和大自然接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坚持这样做的结果是: 因为专注内外调养,她的体脂率下降了,皮肤变好了,身体也健康了许多; 减少了很多人际上的内耗和焦虑,不仅情绪稳定了,内核也逐渐更强大; 并且提升了自己对日常小事的感知力,每一天都活得更自在、轻盈和幸福…… 为什么立人设,会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呢? 首先,这是个体实现“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的一个过程。它源于我们对自我形象的维护,以及对社会期望的回应。 当我们时刻记住自己的“人设”时,大脑会激活与目标导向行为相关的神经机制(如前额叶皮层),促使我们有意识地调整行为,以符合既定的形象。 其次,在立人设过程中,他人的评价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不仅能感知他人的反馈,还能将这些反馈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比如,当他人对我们的行为表示赞许或批评时,镜像神经元会帮助我们模拟这些情绪和意图,从而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并调整行为以更好地符合社会预期。 这种动态的自我调整过程,正是立人设的核心机制之一。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句有关自我实现的名言: “一个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这样他才能最终做到心平气和。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画像添上一笔色彩。
虽然人设是“装”的 但是自己要相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自我的模样,而立人设就是连接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桥梁。 立人设的过程,是我们对自己理想中的形象,进行重新定义和清晰化的过程。 不仅如此,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立人设也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应对策略。 比如在职场中,很多人喜欢给自己立“不好惹”的人设,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设确实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立好人设呢?可以参考这3个方法: 1.深度自我剖析,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立人设不是盲目模仿他人,而是基于对自身的深刻理解。 所以我们所立的人设,一定要是自己内心高度认同的。 也就是说,在立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确定一个既符合内心追求又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人设方向。 如果人设与真实的自我差距过大,比如明明很享受独处、很害怕跟人接触,却给自己硬加了一个“社牛”的人设,那么你在维护人设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消耗心理能量,甚至引发“认知失调”,变得更加拧巴、焦虑。 所以,你可以列出你长期稳定的特质(如逻辑性强、共情力高),而非短期行为(如偶尔一次演讲成功),这样能帮你更快速和精准地找对人设方向。 总之,人设应尽量贴近真实的自我,避免过度伪装。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在确定好人设后,最重要的是“建立积极的信念”。 你需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调整,逐渐接近理想中的形象。这种信念是立好人设的动力源泉。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Fake it until make it(假装自己可以做到,直到成功)。”
这不仅仅是一句鸡汤,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和结果。 所以,记得多夸夸和鼓励自己: “我不再是以前的自己。” “我已经强大了很多。” “我这次肯定可以做到。” 只要你坚信自己可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更有可能采取行动并坚持下去,最终成为理想的自己。 3.不提前焦虑,将“养成理想自我”的时间线拉长 在自我觉察和评估后,如果你坚定了某种人设,就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期望一步登天。 根据习惯养成理论,一个新行为需要至少21天才能初步形成习惯,而真正内化则需要更长时间。 我们可以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从每一个小点做起,逐步积累。同时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记录自己的进步。 例如,如果你想树立“自律”人设,可以从每天早起10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成功的人设不是打造一副虚假的面具,而是放大你的“最佳原型”,成为更好的自己。
立好人设很有用 但别让真实的自我被吞噬 给自己“立人设”这件事,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我们也需要平衡好人设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依赖人设,导致真实的自我被吞噬。 因为当个体过于沉浸在人设塑造中,可能会忽略真实的自我感受和需求,甚至产生“自我认知冲突(Cognitive Dissonance)”。 例如,为了维持“完美”人设,个体可能会压抑真实的情绪或隐藏自己的弱点,长此以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会逐渐显现,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那么,我们该如何平衡好人设与真实自我呢? 1.明确目的:区分“人设”是短期工具,还是长期目标
短期工具: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面试、演讲或社交活动),立人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达成目标。这种“人设”通常是暂时的,情境结束后即可卸下。 长期伪装:如果我们想通过“人设”来改变自己,达到长期的成长与转变,就需要更深入的规划与实践。这本质上是身份认同的重塑,需要将行为内化为习惯,并通过持续反馈来灵活调整。 总的来说,短期人设是“角色扮演”,长期人设是“自我迭代”。前者依赖情境,后者则是依赖神经可塑性与行为惯性。 所以,在立人设前,我们需明确其目的和时限。问问自己: “这个人设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 “它需要维持多久?” 2. 保持弹性:允许人设随情境调整,而非僵化不变 人设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灵活调整。过于僵化的人设可能会让人感到束缚,甚至与现实脱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他人的影响,你的目标可能会不一样,因此需要避免人设固化,及时调整人设。 过度固化的人设(如“永远正能量”“永远积极向上”)会限制成长空间和生命活力,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如情绪崩溃、遭遇失败),就容易引发人设崩塌,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所以,在不同情境下,要允许自己展现不同的特质。例如,在职场上可以展现专业性,而在家庭中则可以展现温暖和关怀。 我们不必每分每秒都要求自己要按照“人设”行动,可以适当地规划一部分时间来做真实的自己。 比如在平常给自己立一个“学霸”人设,每天坚持早起上课,晚上去图书馆学习;但在假期时,给自己时间疯玩,完全不想学习的事情,转而做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快乐的事情。 立人设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资源,如果长期维持与真实自我差距过大的人设,可能会导致心理疲劳。 所以,我们必须给自己一定的弹性空间,而不是过度逼迫自己。 多和自己对话,觉察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如果这个人设需要你牺牲太多快乐和代价,那不妨放弃或调整。 3.接纳复杂性:承认人设只是自我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人设只是自我的一部分。我们无需用单一的人设,完全覆盖自己真实的性格。 承认并接纳自己的复杂性,是立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种灵活性不仅让我们更好地适应不同情境,也能避免因过度追求单一形象而产生心理压力。 请记住,人设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尊重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立人设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成长,而不是迷失在虚假的完美幻象中。
写在最后 你知道吗?很多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当我们真正为之奋斗时,往往会发现——真正的收获远比想象中珍贵。 立人设的终极意义,其实是向世界温柔地宣告“我值得”。 当你在追逐理想自我的路上,每一分努力都在拓展生命的宽度。你会看见: 那份与日俱增的自我认同,正在绽放光芒; 那个越来越接近目标的自己,正在变得圆满; 那种发自心底的自爱,成为了你最坚实的铠甲。 《小王子》里有句话: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首先教会他们渴望浩瀚无边的大海。”
所以不要害怕,大胆去想、勇敢去做,你想要的答案正在路上。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幸可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勇敢地“立人设”,是一种巧妙达成自我实现的方式。 如果你也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从学点心理学开始。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能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并成为“理想自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学去调节情绪、找到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开拓靠谱的副业探索之路,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