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 夫妻关系,第一位 父母关系,第二位 子女关系,第三位 东京大学家庭研究所的长期跟踪发现,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子女成年后的婚恋幸福指数,高出了普通家庭37% 这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初的爱情启蒙课 夫妻在晚餐桌上自然流露的关心,在矛盾面前的理性沟通,在重要纪念日的用心准备,都是最生动的婚恋教学
心理学的镜像神经元理论也在证明,孩子会无意识复制父母的互动模式 南京某双语学校曾进行过为期十年的观察实验,发现:那些目睹过父母相互尊重的孩子,青春期处理异性关系时更从容,天然懂得爱是双向流动的河流,而非单方面索取的枯井 这种情感能力的习得,远胜过任何纸上谈兵的婚恋指导
婚姻的本质 是两个成年人,退出各自的原生家庭 去组建一个新的再生家庭 新家庭里面,只能且只有:“一个女主人” 就是“自己的妻子” 所以,在丈夫心中,妻子必须是第一位的
因为只有这样,整个家才有爱
注意哦 不是把子女放第一位,也不是把父母放第一位 毕竟父母有自己的课题 他们也一直是自己在解决,所以有没有你无所谓 子女又有自己的独立需求 得学会放手让ta独立解决,你干预多了还讨ta嫌
在这样的关系排序中 妻子不会是自私的,而是更坚定的 她在此后因为有更足的安全感,一定会全力地辅助丈夫解决生活的全部问题,包括婆媳问题 子女也不会是可怜的,而是清醒的 明白了“凡事靠自己,我不是巨婴” 长大后 一定会羡慕父母的爱情故事,更愿意进入婚恋,组建小家 如今大多年轻人恐婚的原因,在于目睹了自己原生家庭不咋幸福,不敢相信自己小家能多幸福
斯坦福大学"成长型思维"研究揭示,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的抗挫基因 当家庭排序中,子女关系居于第三位时,他们反而获得更多试错空间,在真实碰撞中形成独立的人格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全程搀扶,而是搭建适度的支持框架 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时,聪明的家长会逐渐松开扶车的手,让孩子在摇晃中掌握平衡的奥秘
所以,父母第二,子女第三 子女先看见父母履行了自己的孝道 长大后,也会这么对父母履行孝道
如果家长认为父母不重要,那么子女长大后,也会认为父母不重要,对孩子更溺爱 其次,人体本身就具有过度补偿机制 孩子探索世界所发生的小碰撞,实际会促使身体发育得更强壮 所以不用太担心放手后物理上的伤害 最后,孩子有天然的好奇心、探索欲 父母只需适当地引导、框架和规则,ta一定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只看父母会不会清晰且耐心地表达 很多孩子解决不了问题,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自己都很多时候没想明白、没说清楚
心里见过爱(夫妻),所以向往爱 心里见过孝(父母),所以懂得孝 亲身独立做(子女),所以成年后,我不是巨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