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历史] 鬼谷子的传说

  [复制链接]
明月 发表于 2025-1-21 22: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谋圣鬼谷子是谁?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牛人。他叫王诩(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中国
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
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
仪、苏秦。中华五千年来人才济济,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大都系师出名门。那么,谁是历史
上培养奇才最多的老师呢?是孔子吗?不是。孔子虽有孔子弟子三千,但姓名可考者是七十二
位,这些学生除子贡可勉强称为奇才外,大部分是贤德之士,知识多品行端而已,在历史
上并无大的作为。
  奇才者,是能将知识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并使之产生巨大威力之人,武可安
邦,文能治国。我认为,这样的人才,一生能培养出一个来,这个老师就足以骄傲一辈子。
可有一个人共培养出四个惊天动地的不世奇才来,是史上培养奇才最多的牛人。
  他就是鬼谷子先生。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卫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
清溪之鬼谷,故世称鬼谷先生。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
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
子〔见《孙庞演义》〕。
  苏秦、张仪是战国时候的最为耀眼的两颗政治明星,同时又是最为出色的两大外交家。
苏秦配六国之相印到处游说,联合六国共抗强秦。一人同时任六个国家的宰相,在世界史上
也再无第二人。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辩术而成为秦国宰相,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
合纵,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苏秦主张的是合纵策略,而张仪却主张的是连横策略,可以
说两个人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可见鬼谷先生教育观之先进,因材施教,主张学生个性化发展),
但都一前一后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功成名就,将战国后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太史公司马迁曾经高度评价他们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鬼谷子简介-1.jpg


鬼谷子简介-2.jpg

  孙膑与庞涓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他俩后来都成了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
著名战例“围魏救赵”就是在这对师兄弟间展开的。庞涓生不逢时,与军事造诣极深的孙
膑同时代,所以老败给孙膑。加上他心胸狭窄陷害过孙膑,所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高。
其实当时除孙膑外,庞涓的军事才能可说是天下无敌。史载,庞涓在鬼谷子那里快毕业时,
正逢魏国招聘人才,他去一应试,就被魏王任命他为军师兼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
上任不久,便攻打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当时,他每战必胜,每攻必克。魏国因拥有庞
涓而威震天下,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去到魏国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
还打败了当时非常强大的齐国军队!
  孙膑更是杰出的军事家,他毕业后受过不少磨难(曾被同门的庞涓陷害致残),后来得
到齐威王的赏识,一跃成为叱咤风云、旋乾转坤的英雄人物,名扬天下。他不仅打仗神威,
而且在军事理论研究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孙膑兵法》。孙膑和《孙
膑兵法》,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一向与兵圣孙武和《孙子兵法》并称“孙子”,至今犹以“兵
圣两孙子”的美称载誉中外。在《汉书·艺文志》中则更为明确,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
兵书之首,而《孙膑兵法》则位居第二,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两大政治家、外交家苏秦、张仪、两大军事家孙膑与庞涓均出自门下,鬼谷子的教师
生涯真是风光!与现在终其一生都在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同,鬼谷子还自编教材,主要著作有
《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
符七术》则集中于讲养神蓄锐之道。《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
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
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由于鬼谷子所代表的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
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
极多。这与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有关,是极其不公正的。
  在鬼谷子的五百弟子中,最有名气的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四人是有文献记
载的,剩下的李斯、商鞅、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
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等一个个都是很牛的人物,奈何没有确切而权威的文献记载,
是以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轶事典故
夜识天书
相传,鬼谷子的师傅升仙而去时,曾留下一卷竹简,简上书“天书”二字。打开看时,从头至尾
竟无一字,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与师父相依为命九年时光,感情日笃,今天师父突然离去,
一时觉得无着无落,心中空空荡荡的,无心茶饭,钻进自己的洞室倒头便睡。可又如何睡得着,
辗转反侧,老是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竹简,直折腾到黑,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卷起铺开,
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将起来,点着松明火把,借着灯光一看,吓得他跳了起来,竹简上竟闪
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闪闪发光,鬼谷子叹道:“莫非这就是世传‘金书’”。
纵横家书
一时兴致倍增,一口气读将下去,从头至尾背之成诵。原来上面录着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
阖、反应、内楗、抵峨、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
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
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
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
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
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
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
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
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
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
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主教练要修身,单独修道、修行。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
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
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
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
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
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
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读完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绝,平素与真人辩论从未有主动之时,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
不知者怎可与之争强。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一股股暖流,一阵阵的心酸,不时
又加几分孤寂。于是,息了明火,钻进被窝睡去。夜间少不得梦见金书在手游说天下。
兵法研习
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鬼
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要十分珍重,走进内洞将其摊在卧榻之
上。然后走出洞门照师父所嘱练功,作法,一日三餐虽不香甜,倒也好打发日子。不觉日落偏西,
黑夜又至,鬼谷子走入内洞上榻休息,只见金书闪着金光,字迹依稀可见,鬼谷子越觉奇了,原
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至此鬼谷子发现这金书原属阴性,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
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乃旷世奇书。
鬼谷子走出内洞,到石桌边,掌上烛明火把,又读将起来。
怎么换了文章,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于是把竹简细细翻一遍,还是兵法,
并无纵横之术。这书更加奇了。于是一口气读将下去,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
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隋要快、
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阳谋与阴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
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鬼才”。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
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
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分合合,这是自然。破身之仇、杀身之仇,资源分配问题,被人挑唆。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
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慑。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
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
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
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测,虽有先王之道,圣
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测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
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
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
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
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
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
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鬼谷子所传为
文兵法,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鬼谷子主张以圆略(国策)致强兵,孙子则主张以方略(攻守)而
致全胜。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发现奥秘
鬼谷子从发现了金书的奥秘以后,每夜读一遍,则每夜可得一书。
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书,里面讲些养殖方法,贸易原则,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世无可抵则
深隐以待时”。此法由鬼谷子传给计然、吕不韦、白圭等人。
第四夜读到的是《养性修真大法》,里面主要讲述《本经阴符七术》,讲盛神靠五气,神为之长,
心为之术。五气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这四者不衰,静和养气才能成为真人。鬼谷子
以此秘诀传茅潆、徐福,以后又传陶弘景诸人。
第五夜读到推命相面术,里面讲天武经;命数、面相及人生祸福,此法亦由鬼谷子传给茅潆,以
后又传给司马季主、李虚中等人。
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新书,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
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斩草为马 撒豆为兵
过了一段时间,鬼谷子见二人的基本功已扎实。他将孙膑和庞涓叫到身边说:“你二人已经有了一
些基础,今天,我教你们排兵布阵。”孙膑和庞涓相互对视了一下,面露难色。鬼谷子看出了他们
的心思,就说:“你们是不是想说:没有兵将,如何排兵布阵。”
“正是。”
“你们看。”鬼谷子指着桌上说,“这不是兵将吗?”
孙膑和庞涓往桌上看去,见只有一碗绿豆,心里觉得好笑,可又不敢笑。鬼谷子知道二人的小心思,
于是带着二人来到演兵岭上,手抓一把豆,口中念念有词,说了声“疾!”随手将豆撒了出去,说来
也怪,这些绿豆一落地,都变成了活的兵将,并且分成了赤、皂两队人马。演兵岭上顿时人声鼎沸,
战马嘶鸣。三人已经站在高台上。孙膑和庞涓都看呆了,连先生叫他们都没有听见。鬼谷子命孙膑
为赤军帅,庞涓为皂军帅,各领已军与对方交战,鬼谷子在一旁指导;有时鬼谷子为赤方帅,孙、
庞为皂方帅。经过多次演练,孙膑和庞涓的本领大长。稍事休息,鬼谷子又教起布阵来。鬼谷子说:
“布阵之要诀在于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攻则摧枯拉朽,守则固若金汤。先看此阵。”说着,
鬼谷子随手一挥,兵将排列出一阵,婉蜒起伏,犹如长蛇一般。鬼谷子说:“此阵以其象形而名,
叫长蛇阵。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至,击尾则首至,击中则首尾俱至。其它阵法,大致如此。你二
人可细心研读兵法,将书中所言,与实际运用结合,融汇贯通,方能得其真谛。”
孙膑、庞涓在鬼谷子的指点下,在演兵岭摆开了各种阵法。有风后握奇阵、黄帝八卦阵、周易师卦
阵、鬼谷子的颠倒八门阵。斩草为马,撒豆为兵,云梦山演兵岭成了孙、庞斗智斗勇的战场。
墨泼天书崖
相传,云梦山中的天书崖,原来是一方字迹清晰、洋洋数万言的天书。白天藏在崖壁右上方的藏书
阁内,晚上层铺在石崖上,专供有心人阅读。
花果山中的白猿猴,听说云梦山上有此宝书,想来领略一下天书的真谛。一天深夜,它来到天书崖,
站在崖下一块巨石之上,抬头上望,洋洋一片,一时使它眼花缭乱,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心想:
天书这么大,在这里阅读,劳神费力何时读完,不如把天书带回洞府,细心阅读,好不自在。它左
右环顾,没有发现人迹,于是一个筋斗跃进藏书阁,慌慌张张找了一遍,却不见天书的踪影。挠挠
腮帮,定睛四顾,发现天书崖下一池碧水,清莹如镜,一轮明月映在池中,像一个洁白的玉盘,贪
玩的白猿,顿生奇心,想捞出水中的月亮玩一玩。把盗书的事却忘得一千二净。于是伸直双臂,纵
身一跳,欲去池中捞月。
鬼谷子在水帘洞中闭目打坐,突感心血涌动,掐指一算,忙把孙膑、庞涓叫到跟前说:“花果山上
的白猿前来盗取天书。此白猿并非等闲之辈,天书若被它盗走,天下就不会安宁。为了匡世济民,
天书不仅不能让其盗走,而且看也不许它看。趁它欲去池中捞月嬉戏,你们多备神墨,泼上天书崖,
将真迹匿盖,好好看守。我再施个定身法,将它定在壁上。”
孙庞俩师兄弟,遵照师傅的安排,速赶到天书崖,见白猿正向池中跳跃,他们二话没说,手持神墨,
一股脑儿泼向天书崖。从此,天书崖上只留下斑斑墨迹,一个字也看不到了。于是就成了无字天书。
时至今日,天书崖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墨迹,而白猿猴却被永远定在天书崖上,始终没有跳入水中。
后人评说:
白猿盗天书似水中捞月,
孙庞泼神墨如釜底抽薪。

▌1、天下时势
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如果把
天下比做大海,风向是时,因风而动的潮流是势。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
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时用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2、揣天下
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若是揣人,则要察其言,观其色,闻其声,视其行,然后推知其心之所趋。
若是揣天下,则要透视国情,观其货财之有无,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险易,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
愚,天时之福祸,民心之向背,然后推知其国运是盛是衰,是兴是亡。
▌3、谋定而后动
弈棋离不开棋子,你们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块棋子,置于盒中永远都是死棋,只有置于局中,才
会生动,才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是一子落错,轻则失地损兵,重则全局皆输,是以任何落
子,必谋定而后动。
▌4、机心与道心
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到头来不仅难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难能。
世上多少人沉迷于此,祸及自身,殃及他人。
▌5、悟道的四重境界
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春秋鲁人仲尼闻道,但不知其
所以然,于是不辞劳苦,赶赴洛阳,问道于先圣老聃。先圣论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
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见,「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6、术与道
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故善用兵者,并
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
▌7、何谓善言
善言者,言则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则神定如山,势若引
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坠五里云雾中。此所谓不言即言,无声胜有声。
▌8、观天下
观天下就如观这远山,不能单靠眼睛,要用直觉,要用心。观远山,不必上远山,看深谷,也不
必下深谷。反过来说,若是真的上了远山,你只会观不见远山,看不到深谷。就好比钻进林中,
但见树木,不见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处绝顶,用眼望下去,用直觉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9、天、圣、人三道
天道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万物的生克变化之理;圣道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国、天下大同
之理;人道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乐业、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辅相成,失此离彼。远天道,
圣道困;远圣道,人道难。
▌10、何谓摩意
所谓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诱其心情。譬如说,对方廉洁,若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对方贪婪,若结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对方好色,若诱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
其情。是以善摩之人,如临渊钓鱼,只要用饵得当,鱼必上钩。
▌11、捭阖道术
捭阖道术,皆有循依。如果揣摩已成,利弊已权,则可决定如何出言。一般说来,当因人而言。与智
者言,依博;与博者言,依辨;与辨者言,依要;与贵者言,依势;与富者言,依高;与贫者言,
依利;与贱者言,依谦;与勇者言,依敢;与过者言,依锐。
▌12、人心之治
天下不治,在于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于欲念横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乱象。
治乱不过是个手段,治心才是务本正道。若是我等只为治乱而治乱,只以强力统一天下,纵使成功,
天下非但不治,只会更乱。
▌13、天下均势
所谓合纵,就是保持力量均衡。秦人若是无力,纵亲反而不成。秦人只有张势蓄力,保持强大,三晋
才有危机感,才乐意合纵。三晋只有合纵,秦人才会产生惧怕,才会努力使自己更强。秦人越强,
三晋越合;三晋越合,秦人越强,天下因此而保持均势,方能制衡。
▌14、决断
天下诸事,皆因选择,亦皆由选择。人生之妙,正在于此。万事万物,涉及决断的只有两种,一是易
决之事,一是不易决之事。易决之事就是当下可断之事,天下诸事,大多属此。易决之事可分五种:
一是值得做之事;二是崇高、美好之事;三是不费力即可成功之事;四是虽费力却不得不为之事;五
是趋吉避凶之事。不易决之事,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15、妄念
这个世上,只有两种人心无妄念,一是死人,二是神人。你两者都不是,有此妄念,为何要控制它呢?
▌16、剑道
就剑道而论,天下只有三剑。圣剑又名天道之剑,以道为背,以德为锋,以阴阳为气,以五行为柄,
上可断天光,下可绝地维。贤剑又叫天子之剑,以万民为背,以贤臣为锋,上应天道,下顺地理,中
和民意。俗剑又叫人剑,以精钢为锋,以合金为背,以冷森为气,上可斩头颅,下可剁双足,中可破腑脏。
▌17、天下分合
天下分合,可有两种,一是名分实合,二是名合实分。武王分封,当属名分实合。西周初年,天下大
势是,周天子威服四方。周公制礼,诸侯皆受王命,礼乐有序,西周四百年因而大治。然而,平王东迁
之后,情势有所变化,周室式微,诸侯坐大,天下大势开始走向名合实分,终成今日不治乱局。
▌18、审时度势
一个人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定要做到「审时度势」,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所谓天下之时,就是
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
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19、捭阖之术
捭阖之术,捭即开,即言;阖即闭,即不言。捭阖之术,就是张口闭口之术,习口舌之学,知捭知阖,
最是难得。难于何处?难于你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张口,何时应该闭口;你必须知道应该张口时如何张口,
应该闭口时如何闭口。常言道,福从口入,祸从口出,讲的就是这个理。
▌20、情心与道心
情心与道心其实并不冲撞。道既存在于万物之中,自也存在于世俗之情中。天地有阴阳,禽兽有雌雄,
世人有男女。阳阴相合,雄雌相匹,男女相配,此乃道之常理。情心即道心,道心亦即情心。生情与修
道,二者并无相碍。不悟情心,难通道理。缘到情到,缘止情止;情到心到,情止心止。
▌21、凡人皆有心障
常言道,人无完人。此话是说,凡人皆有心障,或表现为此,或表现为彼。目中无人,自吹自擂,不求
甚解,好高骛远,争风吃醋,自作聪明,凡此种种,心障在于自负;行为孤僻,极少说话,也很少与人
合群,此心障在于无自信。修道之本,就在于去除心障。
▌22、觉他
去除心障,在于自觉,自觉之至,在于觉他。自觉不易,觉他也就更难了。也就是说,他障易除,心障
却是难除。人无自信,他人怎么能使他自信呢?无自信者需要悟道,修心;自负者也需要悟道,修心。
山不在高,在仙;水不在深,在龙;读书不在多,在精,在领悟,故此能修得其道。

鬼谷井
鬼谷子晚年归隐云梦山,一则聚徒讲学,二则孝敬老母。一日,王瑞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
地说:“娘为你饱受人间疾苦,如今为娘两鬓斑白,风烛残年,娘无他求,我死后,只求你把我葬在
九龙聚汇的地方。儿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从井水中可以看到为娘的身影。”话刚说完,就
谢世归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热泪在九龙聚汇之处安葬了母亲。为早日再见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亲墓
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亲的容颜。朝看母亲十
八九,暮观老母鬓如霜。从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边瞻仰母亲的遗容。星转斗移,天长日久,鬼
谷子又发现了此井的一个奥秘,根据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气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天阴有雨,
井水下降,则无雨天晴,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为“井中洞天”。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其母而凿,故曰“鬼谷井”。
鬼谷子简介-3.jpg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帮助|意见反馈|

GMT-8, 2025-9-22 12:14 , Processed in 0.0460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