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

  [复制链接]
招君 发表于 2024-12-17 19: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

——著名青年长城摄影师、纽约国际摄影大赛金牌获得者杨东侧记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jpg

2020年5月21日,正当全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与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决定性胜利的时节,一张风光图片上了微博热搜。图片拍摄的是雪后嘉峪关长城,画面的左上角升起一朵心形的白云。这张在当下有着某种深刻寓意的图片,在摄影师的微博上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和关注,当天的点击量超过了1.5亿。人们在关注和热议的同时,发现这位摄影师原来只有28岁,在短短5年间,竟然拍摄了30多万张长城的照片。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2.jpg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仅仅五年前,他还是个摄影小白、菜鸟。

五年后的今天,他却早已成为国内摄影界知名的长城专属摄影师。

不仅在国内拿奖拿到手软,还在美国纽约国际摄影大赛上斩获金奖,5年间拿到各种摄影奖200多个,并成为中国长城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说他“早已成为”,是因为早在2016年,他就以长城摄影在国内摄影圈内声名雀起。那一年,他拿到了大大小小60多个摄影奖项。而那一年,距他第一次举起相机拍照片,仅仅才刚刚过了两年多时间。大学毕业第二年就在长城摄影中崭露头角。算年龄,他第一次获奖时才24岁。

因为在短短几年内到达了别的摄影师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也因为实在是太年轻,这些都为他自己成为杰出摄影师或摄影家留下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真的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呐!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3.jpg

这位年轻摄影师名叫杨东,如今,他身上有如下头衔加持:北京摄影协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纽约国际摄影大赛金奖获得者。他还是中国长城国际周代言人,中国长城学会文化科技创意视觉总监,曾被《中国摄影报》《中国日报》《文汇报》《中华遗产》等报刊做专题专版报道,2018年,他作为主演,参加了纪录片电影《爱我长城》的拍摄,2019年12月,被北京市东城区评为优秀人才。

他并不是摄影专业出身,大学时读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传媒公司做会计。他的职业是会计,选择的事业却是摄影。

在微博和头条号上,他这样介绍自己:就是那个要励志一生拍长城的热血少年。

少年的心被长城点燃

1992年,杨东出生于美丽的边境城市丹东,是一名90后。

丹东是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这里的长城被称为虎山长城。杨东的家住在丹东胜利街附近,距虎山长城大约十几公里。可以说,他是出生和生长于长城脚下。

8岁时,他第一次登上虎山长城。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会跟这个人类跨千年施工的伟大建筑血脉相连。他的性格与人生道路,都会因长城而改变。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4.jpg

杨东高中毕业后,考入位于湖北荆州的长江大学会计专业读书。湖北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心,到各地去都非常便利。受同一寝室喜欢旅游同学的影响,从大三到大四,他先后去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西藏青海和新疆也都跑到了。他先是用手机拍照留影,后来在父母的赞助下,买了第一部单反相机佳能6D。这部相机一直到今天他还在使用。刚开始他纯属小白一枚,连光圈快门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明白。虽然拿着全画幅单反,但是拍的照片还赶不上别人用手机拍的。这让杨东感到难堪,但也促使他开始潜心学习摄影技术。2014年大学毕业他来到北京工作,马上就报名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摄影专修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拍摄。

在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一个月的学习中,他认识了摄影启蒙老师肖殿昌先生。在专修班学习时,杨东因为特别用功刻苦,被肖老师称作拼命三郎。经过这段学习,杨东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摄影,什么是图片。肖老师告诉杨东,从事摄影选择题材很重要,他在黒板上写下两个字:专攻。正是这两个字对杨东的摄影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专修班结业后,杨东的摄影创作进入了热潮状态。什么是题材都拍,随时随地都拍,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长城,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古建筑,都在他的相机中留下了影像。那时的他,非常渴望在摄影比赛中拿一个奖来证明自己。但是先后投了一百多次稿,却连一次入选入围都没有实现。他感到自己遇到了一个瓶颈,自信心和热情都受到了压抑和打击。在特别失落的状态下,他差一点就放弃了摄影。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国家地理杂志投了一篇稿子《背包之旅:行在远方》,这组照片是他在大学毕业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搭车去新疆时拍摄的。没想到一周后这篇稿子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收录了,刊登在第六届《中国国家地理.校园知行客》上。这让杨东兴奋不已,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大胆地去付出,肯定会成功。

2015年9月,杨东慕名去拍摄河北滦平金山岭长城。这是他第一次以摄影者的身份拍摄长城。行前做了很多攻略,在导航上查找和标记了线路。他从北京通州车站出发,坐了4个多小时绿皮火车,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小车站下了车。看导航,距离金山岭长城有60公里,以为可以坐长途公交车到长城脚下,但是向几位村民打听,都说这里没有长城。后来,一位村民告诉他80公里外有长城,今天可能到不了。到长城没有公交车,杨东只好花200元雇了一辆黒车,来到了金山岭长城脚下。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5.jpg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6.jpg

登上金山岭长城,杨东立即被长城的雄伟神奇、巍峨壮观所吸引所征服。那一刻,这位23岁的小伙子,心仿佛被击中了,血液仿佛被点燃了,全身的血流都在加速。在他的耳畔响起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那一刻,这位少年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从小到大反复唱过无数次的这句歌词的深刻含义。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一生离不开长城了。肖殿昌老师写的“专攻”两个字再次浮现在脑海:“对啊,我为什么不把长城作为自己的摄影题材进行专攻呢?我要用自己的相机镜头来记录长城这座人类文明史上和地表上最伟大的建筑,记录这一伟大建筑所凝聚、体现和代表着的中华灿烂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

这次创作,杨东在长城上扎营三天三夜,身体非常疲劳,但精神却格外亢奋。第二天早上拍完日出后,他抱着相机和三脚架,靠在长城的残壁上呼呼大睡,一睡就是八九个小时,一睁眼,天已经快黒了。他又继续创作了两个晚上,才下山回到北京。正是这次拍摄长城,让杨东第一次收获了得奖的喜悦。他拍摄的金山岭长城日出,获得了一个三等奖。这位热血少年,终于迎来了自己摄影生涯的第一个爆发点。从此,他拍摄长城一发不可收。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7.jpg

2016年,他先后40多次去拍摄长城。一年有52周,这意味着他几乎每周都要去登长城拍长城。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年中的每一周,他不是在去拍摄长城,就是在去拍摄长城的准备中以及路上。长城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投稿参加各种比赛,几乎每投必中。那一年,他获奖60多次,可以说是拿奖拿到手软。

幸运来自于付出与坚持

与入坑多年、欲求一奖而难得或不得的摄影师相比,杨东无疑是非常幸运的。第一次拍摄长城就获奖,此后又获奖百次,简直成了长城题材摄影获奖专业户了。而且,他还兑现了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二十几岁就成为国际著名长城专属摄影师,假以时日,完全可能成为中国甚至是国际著名的摄影大师和伟大的摄影家。但是,他的成功,真的是因为运气好到爆棚吗?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8.jpg




入坑五年,杨东拍摄了30万张长城照片,平均每年拍摄6万张,平均一天拍摄约165张。如果再算上拍摄前的准备与前往拍摄地点的过程,所耗时间、精力和工作强度,都要成倍地增加。

长城摄影属于风光摄影大类。在所有摄影主题分类中,风光摄影与动物摄影,是最耗时间、体力与财力的主题。因为要寻找最佳的拍摄地点、机位和光线,风光拍摄师基本上都是两头干活,即凌晨一两点钟就要起床赶路前往选定的拍摄地点,夏季在凌晨3时或4时前,就要到达具体拍摄位置,架上相机,等待日出时的最佳光照角度和光线强度。每天傍晚或黄昏时分,又要等待日落。所以,只要出去拍摄,出发前一宿几乎整宿都不能入睡。这对体力有很高的要求。

杨东所拍摄的长城,大多都不是已经重修和开放的景点,而是人迹罕至、还没有开发和开放的长城。而长城因为是古代的防御工事,都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沿山势走向而建。这样的地段,基本上都远离人烟,也没有平坦的道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还要带上露营的帐篷、食物和水,加在一起负重要达到几十斤。要登上陡峭险峻的长城,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在天还没亮,四处一片漆黑的夜晚爬山登长城,也非常危险。稍有不慎一脚踩空,就会跌下陡坡或石崖。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0.jpg

说风光摄影是靠天吃饭,一点都不夸张。风光摄影要出大片,最好是在风雨和降雪等不寻常的天气去拍摄,这样会拍出平常见不到的景色,比如彩虹、云海和佛光,都是在降雨之后才会出现,而雪中和雪后的长城,山更险峻,城更巍峨。风光摄影靠天吃饭还表现在,季节的变化会带来景色景物的不同。比如花开有花期,一旦错过就要等第二年。比如四季都会有不同的云、不同的树,一旦错过就错过了一年。而且天气的变化不是人所能控制的,拍摄理想的景色,有时多次都无法拍到。就像在泰山玉皇顶看日出,在长白山看天池,只有极少机会和少数人能够幸运地看到。杨东就曾经为了拍摄长城云海,先后去了20多次,最终才拍到满意的照片。

由于是到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各种野生动物对杨东也构成了威胁。他拍摄长城,在登山和下山的过程中,有时能碰到野猪、毒蛇和蜘蛛。夏天被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在下山时,与几头野猪不期而遇。他紧紧抓住三脚架,准备和野猪拼命。好在野猪也怕人,与他对峙一会儿后,转身离开了。在深山密林中,他也曾多次走错方向而迷路。

在雨雪等恶劣天气爬山和露营,危险和难度系数更成倍增加。

2016年夏天,他去拍摄古北口长城,突然间天气大变,前一刻还是阳光普照,转眼就是雷电交加。他刚登上长城,一道闪电击中眼前不到20米远的城墙上,一块城砖瞬间被雷电击碎。他也被这个情景吓得懵圈了,站在那里好久才缓过神来。还有一次,在长城上采风,遇到了冰雹,鸡蛋大小的雹子一下把雨伞打穿,把他的后脑勺砸出三个大包。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在长城上露营,雷电让他心惊肉跳,一道闪电过去,他打开手电想看看能否拍摄,未成想两只蝙蝠扑到脸上。

2016年9月,他去拍摄卧虎山长城,在寻找机位时一不小心跌到长满尖刺的山枣树丛中,手被划出了两道口子,冲锋衣裤被划破,全身还扎进了30多个尖刺,回来后用针一根根往外挑,至今还有三根尖刺没有挑出永久地留在了身体中。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1.jpg




2018年12月,为了拍摄雪后的嘉峪关长城,他从北京坐了22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嘉峪关,等了整整一天。傍晚,雪终于停了,在野外零下20多度的严寒天气下,他一拍就是几个小时,一直到太阳落山天完全黒了才收工。充作无人机监视器的平板电脑被冻得掉电,他就把冰冷的平板电脑放进怀里,等电恢复后再继续拍摄。无法戴手套操作相机和无人机,他的手指被冻伤,肿得像胡萝卜一样粗。

除了这些险阻和艰难,每次拍摄长城,他都要在长城上露营,一干就是几天几夜。

2015冬天,杨东去拍摄箭扣长城,从天气预报中得知第二天下雪,可能会出现云海。他背着帐篷于凌晨三点出发,赶到拍摄地点等待。那一天杨东是第一个到达拍摄地点的摄影师。天亮后,又陆续来了一百多位摄影者。但是当天大雪未停,山间云雾缭绕,长城时隐时现,达不到理想的拍摄效果,很多摄影者都离开了。杨东冒着严寒在帐篷中睡了一夜,可是第二天云海仍然没有出现。第三天、第四天,只剩下三位摄影者,云海仍不见踪影。第四天下午,另外两位摄影者也收工下山了。杨东心中非常失落,也想着下山回家。但心中的不甘让他又继续坚持了一天。一直到第五天清晨,令人满意的云海终于出现了,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几天的饥寒交迫与孤独守候都化为了喜悦。而这份喜悦,就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019年4月至5月间,杨东一个人在山西境内的长城拍摄了36天,从北京居庸关出发,走到了河北紫荆关、涞源长城、倒马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杀虎口、偏关等地段的长城。36天中,只住了一天酒店,两天农家院,有21天在长城上搭帐篷露营,还有12天睡在车里。连续24天没有洗澡,身上都有了馊味。车里有太阳能板充电,不用担心相机和手机没电。他每天只想着拍摄长城,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吃干粮,醒了就拍,忘了每天是星期几。在拍摄中,他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与长城已经融为一体。不管有多累多苦,只要上了长城,杨东就像是打了鸡血一般,越拍越兴奋。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灵感,都能拍出富有新意的照片。有人曾问过他:“你总是拍长城这一个题材不觉得腻吗?”杨东说:“不,我越拍越觉得有意思。”

当年的8月和9月,杨东又前往山西拍摄了一个多月外长城。这次他不仅拍了长城,还拍了长城脚下的人。把自己的拍摄经过,也用视频记录下来。视频中记录了这个热血少年在古老长城上奔跑的样子,那么的朝气蓬勃,那么的活力迸发!

拍摄自己心中的长城

2019年2月,杨东作为青年代表,参加央视节目《开讲啦》的拍摄。在互动环节,他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示并讲解了所拍摄的长城摄影作品。一幅幅雄伟壮丽的长城图片,引起现场观众阵阵惊呼。杨东侃侃而谈,年轻阳光的脸上充满了自信与自豪。看到此时的杨东,人们不会知道,仅仅就在两年前,就在学习摄影并把长城作为专攻题材之前,杨东还是一个非常内向和腼腆的乖男孩儿,跟陌生人说话都会脸红,更甭提面对这么多现场观众做演讲了。

“长城给了我太多太多的馈赠。不仅改变了我的性格,还让我让找到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

的确,拍摄长城给杨东带来了让他意想不到的收获。上百次获奖,让他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随之而来的,则是经济收入有了大幅提升,让他的拍摄有了更有利的物质保障。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3.jpg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4.jpg

第一次拍摄长城就获奖,激发了杨东对长城和拍摄长城题材的热爱。从此杨东选择专拍长城,把自己定位于长城专属摄影师。为此,他不仅打磨自己的摄影技术,还开始阅读和学习有关长城的历史,渐渐地,他感到自己不能局限于看到什么拍什么,也不能停留在摄影工匠的层次。他开始从哲学层面对长城、对摄影进行思考,建立起自己的长城观和摄影观。

一次次登上长城,拍摄长城,杨东对长城这一跨越20多个世纪的伟大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长城虽然是军事工事,但它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而修建,它不是一个进攻型的建筑,它背后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理念。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中国用了跨越20多个世纪的时间,持续建设这项工程,长城所体现的也正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长城故事和长城精神,更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

杨东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中。从此,他不再被动地去拍摄长城,他镜头中的长城,不再仅仅是好看,而是蕴含了丰富历史信息和深刻时代思考。在他的长城摄影词典里,有五个关键词,一是忧患,二是民族,三是战斗,四是脊梁,五是复兴。

有一次,他又来到金山岭长城寻找拍摄机位。背着器材走了大半天,也没找到理想的位置,感到十分困顿,就坐在台阶上稍事休息。一抬头,猛然发现,天空上一片乌云飘了过来,云端的形状很像燃烧后升腾的烟雾,他的脑海中瞬间闪现出烽火台点燃烽火的画面,仿佛穿越回到了古战场,触摸到了长城的生命。他赶紧拿出相机,一边调整光圈快门,一边在长城上奔跑,寻找乌云和烽火台的最佳错位,一幅长城摄影巨作就这样拍摄成功。杨东把这件作品命名为《大国战号》。作品以低角度仰拍,长城烽火台和乌云因错位造成的视觉效果,仿佛是点燃了烽火,向东方大国发出了战争的警号。这个热血少年用这幅摄影作品,向人们传递着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以及世界大势下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2016年12月,一场小雪过后,杨东来到古北口长城,凛冽的北风中,他在长城上等了一天。傍晚时分,在夕阳的照射下,长城两侧呈现出强烈的色彩反差,一侧是温暖的暖色,一侧是寒冷的冷色,一侧是光明,一侧是黒暗,黄昏的静谧之中,蕴含着两种势力战斗后的平静。杨东举起相机把这一场景收入镜头,他给这幅作品起的名字叫《这里的黄昏静悄悄》,通过作品,他想表达的主题是光明与黒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5.jpg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6.jpg

2017年4月,春天里的北京箭扣长城。杨东用无人机拍摄到了一个独特视角下的长城。画面上,长城蜿蜒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几字,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几字型非常相像。杨东由此联想到华夏几千年文明,想到百折不回、永远向前的民族精神,于是,他为作品起名为《黄河谣》。

长城修建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线,在古代曾是中原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侵扰的军事工事。这里发生过无数次的战役战争。因此,长城的历史故事中,战斗就是一条最主要的脉络。杨东拍摄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后景是天空上翻腾不息的云海,前景是险峻高耸的长城,整个画面给人极大视觉冲击力,仿佛是战马奔腾呼啸。杨东给作品起的名字叫《战犹酣》,表现的就是战斗的主题。

一个民族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那么一些人,成为民族的脊梁,支撑着民族的天空,推动着民族永不停息地前进。杨东用无人机以俯视的视角,拍摄了司马台长城敌楼望京楼,雨后一圈云彩套在敌楼边上,望京楼从云层中凸显出来,有一种拔地而起刺破青天的感觉。杨东取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词中“刺破青天鄂未残”一句,为作品命名:鄂未残。

每次去拍摄长城,看到古代长城与远处近代文明相叠加的景象,杨东都会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关于历史变迁、民族兴衰的感叹。中国的长城,在古代发挥了抵御外敌的作用,而今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那么我们今天的文明,在明天也会像长城一样成为历史。文明就是这样不断兴替。杨东把这种感叹以两种景象结合的形式,拍摄出照片,起名叫《兴替》。

每年农历中秋节,杨东都会来到长城,拍长城的月景,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在与历史对话。他想象着古人守卫长城边关的场景,会想到他们的家人怎么样,他们是不是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在杨东看来,长城有它本来的样子,但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各有一座不同的长城。他是在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对他长城的认知和理解去拍摄长城。

杨东满含深情地讲述着他与长城的故事。他说:“长城对于我而言,好比一部宝典一座富矿。长城贯注了中国古代人民两千多年的劳动成果,又寄寓着深刻的民族情愫。在历史、长城和人民面前,我深感自身的渺小和无知,始终心怀敬畏和感恩。长城就这样静静地座落在华夏大地上,每走近它一次,它都会馈赠我一次。长城赠予我的,是信念、知识、毅力和情怀。每当用镜头对准长城,我都感到快门上的指尖很重很重,害怕由于自己的储备不够,破坏了它的应有之美。可以说,长城已经成为我的感情寄托和精神家园!”

2018年6月至10月,应纪录电影《爱我长城》摄制组的邀请,杨东接受了为老红军老革命王定国拍摄一张她心目中的长城的任务。借此机会,杨东从东北到新疆,几乎走完了中国所有的长城。一边拍摄了大量的长城图片,一边了解到前辈们保护长城的感人故事,了解了长城的历史,接触了一代又一代长城学者,对长城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时的杨东,经过了几年的打磨,已经由菜鸟、青铜成长蜕变为业内高手和王者,俨然具备了一种大师气象。

拍摄长城,他拿了几百个奖,把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收入囊中-17.jpg

拍摄长城,杨东喜欢独来独往,不按老套路拍摄,在构图方面,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他拍摄长城,不再是拍摄美景,更是要把长城的内涵与精神表现出来。他之所以这样构图,用这样的视角来拍摄长城,是因为这就是长城在他心中的样子。他所拍摄的,是一位热血少年心中的长城。

成名之后,他没有盲目地去追求商业化的素材,一直坚守着长城这个题材。他觉得,拍摄再多的照片,也不足以展现他心中的长城。他说:“每一次拍摄,我都是站在起点上拍摄长城,生命不息,快门不止。”

在拍摄过程中,杨东发现古老的长城因年久失修,有些重要建筑严重破损甚至倒塌,倍感心痛。于是,他在微博和头条上开始运营自己的账号,做自媒体,在网上展示自己拍摄的长城照片和视频,宣传长城。他的照片和视频受到网友的关注。有网友留言说:原来长城这么美,从你的照片中我看到了梦想;其实一生中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辈子就无憾了;喜欢摄影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奔跑,只有摄影人才懂得争分夺秒的重要性;虽然一个人但却很热血,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匠人精神;长城和你是绝配……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东还看到了别人说的关于他的一段话:“最近特别欣赏一个小伙子,好像是叫杨东的,他去拍长城,感觉非常地钦佩,不说他的作品如何,他那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来记录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从东到西,从冬日到夏日,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但是我知道看过他的图片,一定会让一些人重新看长城,并引起社会对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度关注。长城一直就在那里,我们看过很多长城的照片,可是有谁能够这样把长城拍成了系列?”

网友们的这些评价,深深地感动着杨东,给了他更大的前进动力。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他学会了保持冷静和安静,回归到追逐梦想的原点: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

今天的杨东,依然是那位励志一生拍摄长城的热血少年,更是一位站在长城之上,探寻长城与摄影哲学的思想者。
    (本文图片均为杨军拍摄和提供)7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870831915474256398/其他
MichaelC 发表于 2024-12-17 19: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曼琳 发表于 2024-12-17 19: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年纪轻轻,常年在外摄影,靠什么作长期支持?这才是许多人最关心的,而文章隐含不讲,对于这种典型人物于摄影者比较没多大参考意义。唯一可借鉴的就是一般摄影爱好者,要想有成就,还是拍摄专一比拍摄广泛要好些。我倾向于专一,不喜欢广泛 。什么都拍,最后什么都拍不好,时间过去了,没留下什么摄影精品,这才是玩摄影最大的过错。
irobert 发表于 2024-12-17 19: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用单反拍照,用顶级设备还怨声载道。有的人用脑子拍照,用6D拍出了惊魂之作。这原来就是用6D拍长城的小伙子。好样的!
irobert 发表于 2024-12-17 19: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毅力,有梦想,执着的热血青年![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
Connie 发表于 2024-12-17 19: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敬佩杨东的摄影意志
irobert 发表于 2024-12-17 19: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农民,看天吃饭
明远 发表于 2024-12-17 19: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比钓鱼还要有坚守的耐心。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这甘苦,只有摄影人才知其滋味。
明远 发表于 2024-12-17 19: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来自勤奋,荣誉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赞][赞][赞][玫瑰]
irobert 发表于 2024-12-17 19: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人,有冲劲,有想法,长城确实拍得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免责声明|帮助|意见反馈|

GMT-8, 2025-9-21 12:14 , Processed in 0.0731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